版面选择

国际医疗救援的“中国行动”——我院35名队员赴尼泊尔紧急医疗救援纪实

2019-04-09

核心提示:

“我们为有这样一支技术精、素质高的队伍而倍感骄傲”。5月9日下午,在首支中国医疗队圆满完成赴尼泊尔地震灾区实施医疗救援凯旋回到成都时,国家卫生计生委应急办专员张国新这样评价到。

4月26日,尼泊尔发生了强烈地震后,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迅速在成都组建完成,这支由我院35名队员为主体建立的医疗队,第一时间驰援尼泊尔灾区,成为到达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国际医疗队。在赴尼泊尔救援的13天里,医疗队救治伤员694人,完成手术280多台次,开展巡诊治疗2603人次。取得伤员救治及时、零死亡的显著成绩,受到当地政府、国际社会和国际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和赞许。

医疗队副队长、我院院长邓绍平指出,这是四川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首次出国进行医疗救援行动,队员们以高度使命感和责任心,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经受住了考验,既为当地群众解除了伤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图片 1

受命:24小时内紧急驰援

4月25日,一个原本平常的周末被数千公里外的尼泊尔强烈地震打破。省卫生计生委主动向国家请缨,要求驰援灾区。26日上午11时,国家卫生计生委通知,按照国务院领导的要求,迅速组建我国首支政府医疗队。

此刻,时间就意味着生命。以建立在我院的四川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为主的60人医疗队迅速组建,在这支由多个部门、单位组建的医疗队里,有35人来自我院,并由邓绍平院长亲自率领。尽管是星期天,接到通知的队员们没有丝毫犹豫迅速赶到集结地。他们中有的爱人刚刚分娩,有的父亲还在住院,有的爱人出差在外孩子没人管,但所有的人都没有退后半步。他们几乎都参加过数十次的卫生应急救援,心里十分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救援行动,除了人员调配集结外,各种医疗和生活物资的保障也决定着救援行动的成败。

我院后勤保障部接到通知后,相关人员立即返回岗位,着手物资的准备。为争取最快时间,他们结合以往的抗震救灾经验,围绕医疗队远程救灾所需,在未拿到医疗队所需物资清单的情况下,立即着手清理已有的应急医疗队常备物资,并通知医院的应急物资供货商紧急准备食品、行军床、帐篷、一次性手术衣等物品,展开了医疗队的物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医院医学装备部、药学部也于紧急筹备会议后准备了包含DR、麻醉机等医疗设备、器械、耗材和药品等物资,在短短8个小时里,我院就紧急完成了100余种药品、32台设备、81类耗材,价值480余万元的12.3吨物资准备。

26日深夜11点半,队伍集结完毕赶赴机场待命。27日5时40分,搭乘医疗队和应急物资装备的专机从双流国际机场起飞,飞越珠穆朗玛峰,于尼泊尔当地时间早上6时许,抵达尼泊尔加德满都国际机场。不到24小时,医疗队便从积极准备到抵达尼泊尔开展医疗救援,展现出了让人们惊讶的中国速度和中国精神。

奋战:搭建三层帐篷医院

到达尼泊尔后,队员们换乘大卡车、在经受地震损害的公路上颠簸辗转,于当地时间17时抵达了救援目的地和伤员集中救治地杜力克。

医疗队抵达的时间,正是救援黄金时间。由于灾难来得突然,加上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队员们到达杜力克时,已经有很多伤员在等待治疗,医疗队当即决定“边搭建帐蓬医院边救治伤员”。不仅派出队员到附近当地医疗点协助救治伤员,还在驻地开设临时医疗点救治伤员,在短短几个小时,就救治伤员83人。

杜力克地区是山地,没有很开阔的地方,要搭建帐蓬医院,困难很大。自从2010年四川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在我院建立后,每年两次以上的高原、山地野战训练是必修课,丰富的经验和创新此时起到了巨大作用。在认真观察地形和分析医疗条件后,医疗队决定将帐蓬医院依山势和救治流程建起三个平台,第一级为门急诊检伤诊断区,第二级为急诊治疗手术区,第三级分别设病房观察治疗区及生活后勤保障区。后来,队员们都戏称为一楼、二楼、三楼。临近天黑,先期完成的7顶帐篷在营地矗立起来,优先用作门诊室、手术室、检查室、药房等。

由于伤员较多,医疗队又紧急向国内请援20顶帐篷及医用物资担架、夹板等,医院得到反馈后,紧急采购并于28日将该批物资运达,让伤员们及时住进了帐篷病房。

图片 3

4月29日10时12分,在搭建好的帐篷手术室里,我院胸科专家王雪海主刀成功完成了医疗队在帐篷手术室的首例手术超声引导下胸腔闭式引流术,成功挽救了一名尼泊尔老人的生命。

队员们将最好的帐篷提供给地震伤员,自己则住在小小的单人帐篷内。睡在帐蓬里,被子常常被大雨打湿。由于工作量大,一般只能睡上5个小时,为了给手机充电,大家需要排长队,有些队员还感染了湿疹,睡到半夜被痒醒的事也时常发生。尽管条件非常艰苦,大家却没有丝毫抱怨。

创新:海外医疗救援典范

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沿用四川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建制,队员们个个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医疗救援得以迅速有效地展开。同时,队员们在经验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创立了新的工作模式,开创了跨国救援的先河,为今后的海外医疗救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帐篷医院搭建完毕之初,我们将医疗人员分为医技、住院、门诊、巡诊、药械等5个小组,各组按照职责分工有序开展工作,大大提高了伤员救治效率。”医疗队医疗组组长、我院急救中心主任胡卫建说。同时,积极与当地医疗机构联系沟通,与当地唯一公立医院杜力克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与杜力克医院、当地军方医院建立了三方合作的检伤、诊断、治疗、病房观察、转诊一体化治疗模式,使伤员的救治很快变得有序有效。

据邓绍平院长介绍,杜力克医院有床位百余张,但当时拥挤着不同类型的伤员400多人,在建立起双向转诊后,医院便对伤员进行分类,极重伤员留在医院,次重伤员立即转往医疗队的“帐篷医院”;医疗队的“帐篷医院”在接诊伤员后,同样将极重伤员转往杜力克,大大提高了伤员的治愈率。10天时间里,杜力克医院共向医疗队转送各类伤员400余人,重伤员经医疗队手术和诊治后,转往杜力克市医院100余人。

图片 2

友谊:并肩作战 中尼情深

灾难更见情深,中尼友谊是战胜灾害的坚强保障。医疗队一到杜力克,就受到当地群众及驻军的欢迎。他们主动前来帮忙卸载搬运物资、搭建帐篷,只要能插上手的事他们都会做。为了保障医疗队物资、人员的安全,军方还派人24小时警戒。当地的畜牧局主动将办公室让出来作为医疗队的临时指挥部,而且是免费提供,坚决不收取任何报酬。

在医疗队营地,活跃着许多肤色与着装有别于医疗队队服的年轻人,他们就是医疗队不请自来的“外援”尼泊尔志愿者,他们就像是尼泊尔这块土地上的星星之火,点亮着中尼两国人民友谊。医疗队帐篷医院搭建投用的当天,就来了许多志愿者,或帮忙搬运、照顾伤员,或担任翻译。由于教育程度的不同,很多伤员无法用英文表达。志愿者的加入让医疗队员与病人的沟通更加便利,能够更加准确掌握病人的病情和感受,让医疗救治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高效。

十余天的奋战,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队员们也与志愿者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听说医疗队即将离开的消息后,大家纷纷表示不舍。飘扬的五星红旗、“谢谢中国”的真挚话语,成为一道温暖人心的风景。

形象:高效救援获国际赞誉

中国政府医疗队高效、有序的医疗救援工作充分展示了中国形象,增进了中尼人民的友谊,赢得了国际赞誉。

4月28日和30日,尼泊尔卫生部副部长和杜立克市行政长官分别来到中国政府医疗队驻地,看望慰问医疗队队员,对中国政府医疗队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连续高强度作战的精神表示了感谢和敬佩。5月1日上午,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兼紧急救灾协调员瓦莱丽·阿莫斯女士和欧盟人道主义援助委员会委员克委员里斯托斯·斯蒂利亚尼德斯先生率领联合国与欧盟人道主义机构负责人代表团,来到中国政府医疗队驻地视察,对中国政府医疗队将中国四川抗震救灾的丰富经验成功运用到尼泊尔地震医疗救援中,高效有序开展救援工作给予了高度赞赏。5月1日下午,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夫妇也来到医疗队驻地,看望慰问了医疗队队员。5月3日,尼军方负责外交及卫生的高层到医疗队驻地视察,对医疗队救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凯旋:不辱使命 完胜而归

灾难是难得的试金石。在异国他乡,在陌生的国度,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祖国交给的光荣使命,取得了抗震救灾医疗救援的初步胜利,向世界递上了一张讲信义、重情谊、解危难的国家名片。5月9日晚19时,我院35名队员平安回归,实现了“打胜仗、零死亡”的目标。

截止5月8日晚上8时,中国政府医疗队共救治伤员694人,其中重伤117人,轻中度577人。开展医疗巡诊2603人次、各类手术284台次。为当地群众体检189人。5月4日上午,尼方在杜力克召开有中、美、英、德、印尼等国医疗队参加的国际救援联席会上,我医疗队得到高度赞扬。尼方指出:中国政府医疗队是第一支到达杜力克灾区的医疗队,与当地合作十分顺利,非常有效,如果没有中国政府医疗队,不会取得这样好的医疗救治效果。在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完成换防离开时,尼泊尔当地送来锦旗,对中国政府医疗队在尼泊尔所进行的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工作表示充分的肯定和由衷的感谢。

(杨建英/文   钱治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