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联 我们共渡难关——记抗震救灾中的血管外科

2008-05-27 00:00护理部

    地震降临,病房井然有序
    地震突然来临时,省医院血管外科36位病人一时紧张、慌乱、恐惧。关键时刻,护士长温大翠冷静、沉着:“病员同志们,大家不要慌乱,我们与你们在一起”。听到这镇定的话语,病员仿佛有了主心骨:“熊杰,骆崖,赶快召集能走动的病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刘莹、杨渝西,赶快准备轮椅,转移危重病人下楼”。温护士长沉着、镇定地指挥着。与此同时,王康主任医师,冯超副主任医师以及所有医务人员快步到病房,齐心协力在第一时间将病人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余震将时时袭来,危险处处存在,温护士长最后收捡好贵重药品,关好病房门窗,备足危重病人的抢救药品及液体,在确信没有漏一个病员后,最后离开病房,来到病员身边,继续关照病员,讲解注意事项。
    病人为先,职责高于一切
    晚上6点,护士王瑾准时来到病房。床旁交接班,量体温,测血压,数脉搏,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护士、29床心慌,呼吸困难。护士、3床病员下肢疼痛,心里难受。王瑾一一查看,为他们吸上氧气安慰他们,并报告值班医生,处理医嘱,没有人能看出她内心的痛苦。你可知道,王瑾的所有家人都在北川。由于通讯中断,联系不到家人,可王瑾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地战斗在自己岗位上。事后才得知,她80岁的爷爷在地震中受了重伤。
    危急时刻,方显出团结战斗集体的本色
    地震发生后,下乡锻炼的程克林,在拨打病房电话无人接听后,立即赶到了病房;在家休息的吴丽君,没有回都江堰看望自己的父母,而是及时赶到了病房;杨显芳的丈夫是公安干警,同样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家中一岁的小女儿由保姆照看着,也没顾得上回家看一眼;我们的尹乐平主任,伤病初愈,也赶到了病房。那一刻,血管外科全体医护人员都来到了病房,在把病房工作安排好的同时,又抽调人员到了急救中心抢救现场参与急救重灾区送来的伤员至次日凌晨。所有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个离开自己的岗位,因为病员在这里,我们就应该在这里,理由就这么简单。那一夜,我们几乎无眠。
    心手相连,大灾之后有大爱
    灾后第二天,病房就收治了6位灾区危重伤员,他们带着灾后的惊恐,拖着残缺的身躯,我们哭了。我们承诺:他们身体残缺了,一定不要让他们心灵再冷。我们热情接待每一位病员,安排好他们的饭菜,与他们亲切交谈,亲手仔细地做每一次操作,让他们感受到,爱就在他们身边。有一位叫高莹的小伤员,是灾区第一位被抢救的伤员,可双下肢还是不在了,每次晚上不敢入睡,而且时有尖叫,每当这时,我们就来到病员床边,告诉她,孩子,别怕,我们就站在你的身边。看着病人甜甜的睡去,我们感到很欣慰。
    我们的护士长,至少有三天三夜没合眼,血压高了,吃降压药,嗓子哑了,含一片金嗓子喉片,而她却无微不至的关心每一位病员,关心每一位医务人员。合理排班,让每一位护士都能得到的休息,而她却始终忙碌在病房里。她的丈夫在教育厅,也是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地震当天,夫妻双方都与家联系不上,家有70多岁的母亲和14岁的儿子,第二天她轻描淡写的告诉我们,儿子昨晚带着奶奶辗转三个地方躲避余震和避雨。那一刻,我们每人眼里都饱含着泪水。我们的副主任医师冯超,5天5夜没回过家,妻子在骨科更是忙得脱不开身,有一次会诊在骨科,见到了妻子赖德艳,妻子含着泪水对他说,我太累了,脚都起泡了,难以迈开步。而冯超却对妻子说:“跑快1分钟,多出一份力,会多让一位病员生还,会多让一位病员保全肢体。”
    心手相联,我们共渡难关,我们共同战胜灾害。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