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 同舟共济 战疫日记

战疫有我—— 一名医院纪检人的抗疫12小时

2022-09-06 19:24纪委

疫情再次袭来,烟火成都按下“慢放键”。院党委发出抽调行政后勤人员参加疫情防控的紧急通知,没有医学背景的同志也可以参与抗疫,配合相关辅助工作。各党总支、党支部快速响应,党员、职工纷纷请战,我这个医院纪委的新兵也马上报了名。

9月3日下午,第3-5批支援名单发布,我落选了。遗憾之余,我鼓起勇气找到负责调度的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邓军,半开玩笑半抱怨地说“抗疫面前,男女平等”,经过一番“抗争”,最终如愿加入第3批支援队伍。

忙完手上工作,我匆匆吃罢晚饭,连忙赶到医院大门口的集合点上车。省医院是个有七千名职工的大集体,紧急集合在车上的同事们其实并不相熟。今晚由教育培训部部长龚永同志带队,他逐一点名后我才知道,这批28人的队伍里,除了医务部、护理部等科室同事,还有来自科技部、运营部、财务部、后勤保障部等部门的老师,大家都是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参与支援。

19:30,大巴车准时出发,我的抗疫12小时正式开始。天色已暗,大雨滂沱。透过模糊的车窗抬头望,“省医院”的红色灯牌在夜幕中越发明亮清晰。一路上,空荡的城市不再车水马龙,只有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和志愿者们默默坚守在各自岗位上。他们是平凡的丈夫、妻子、儿女,但此刻,他们是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长城。看着群众排队做核酸的长龙,想着自己已是检测标本前处理队伍中的一员,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20:00,到达由我院建设并管理的位于温江区的四川省临床检验中心。检验科主任蒋黎告诉大家,因核酸检测系统软件出现故障,今晚标本的送达时间会比较晚,也给大家打了做好通宵工作准备的“预防针”。落实了个人分工后,大家在各自的点位上熟悉了几遍流程,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

23:30,陆陆续续送来的标本开始量大起来。白天已经满负荷运转的同事们此刻都有些疲态,但任务当前,大家赶紧按照规范穿戴好防护服。戴上NP5口罩的一瞬间,憋闷感袭来,呼吸变得有阻力。虽然不适,却还得在鼻梁上压了又压,以保证密闭到位。

23:50,终于开工了。我们拆袋组的任务是在负压试验室中将送来的标本采集管从转运袋中的采集密封袋里取出。具体操作是在开启转运袋后,用含氯消毒剂对其内壁和标本采集袋进行喷洒消毒;取出标本采集管后,检查管外壁是否有破损、管口是否泄露、管壁是否有残留物,确认无误后,再次用含氯消毒剂喷洒管外表面,然后放置在新的转运袋中。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是检测流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后面连续加样、核酸提取、上机扩增、分析结果的基础步骤。

02:00,在缺氧和闷热的负压环境下,在严丝合缝的防护装备里,我们组的十几个人就默默站在一个长五六米、宽一米的实验台旁,不吃不喝不眠不休,规范而机械地重复着手上动作。汗水湿透了全身,手臂和肩膀酸麻,耳朵被口罩绳勒得生疼,手套不停滑落,“热气腾腾”的防护面罩也渐渐模糊。大家嘴唇发干,嗓子干涩,但都一声不吭,生怕因自己动作慢耽误整体进度。

04:00,口干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动不动地站了四个多小时后,已经明显感觉不适。说不累不困,那是假的,毕竟白天已经忙碌了一整天;说放弃不干,那是不可能的。呼出的气体在口罩里结成水汽,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汇聚起来流到嘴边,鼻腔里的水汽也顺势而下,让人一时不知道是否该张嘴接受这“雨露”滋润。汗水流进眼里,只能使劲眨巴眨巴让它出来,或者混着被刺激而出的眼泪,稀释一下也就好受些了。但无法避免的是,不断喷洒出的含氯消毒液使空气中氯浓度越来越高,同事们被熏得越来越睁不开眼。就在此时,不知谁说了句“真辣眼睛啊”,逗得大家一下子笑出了声,疲惫感仿佛立刻一扫而光,鼓起勇气继续奋战,直到完成任务。

06:00,大家在医院门口下车,准备各自回家。摄氏十几度的破晓时分,微风夹杂着阵阵凉意袭来,让人禁不住打了个寒颤。我敲了敲肿胀的小腿,摸了摸脸上被口罩压出的深痕,长长地伸了伸懒腰。掏出手机,顾不上未接的数个来电,迫不及待地打开微信里儿子昨晚的语音留言:“妈妈,你去当大白啦,你真棒,爱你!”

07:00,骑着共享单车回到小区,按要求出示医院在职证明后,在小区入口做好进出登记,门卫的一句“原来你是医院的啊,刚下班哇,辛苦辛苦”,让我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欣慰。

07:30,洗漱完毕躺下,划开手机,看到关于医院的消息:四川省人民医院气膜方舱实验室在新都区香城体育中心投入运行,已实现日检6.1万管;1046名省医人披上战袍走进成都的大街小巷,支援社区核酸检测;每天还有四百名医生开展线上义诊;门诊患者服务热线每天接听上千人次的电话……这,就是关键时刻省医的担当;这,就是自己作为省医人的自豪。

供稿:薛红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