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80周年 作品展示

潘慈康老院长的回忆——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一下雨就得趟水过才能给患者看病,做手术用的照明不是无影灯而是“台灯”样的模具;外科手术没有专门的麻醉师,外科医生既开刀又要会打麻醉;急救车只有一台随时担心停摆,膀胱镜“金贵”用完即刻上锁封存……本文整理自我院已故老院长、泌尿外科老专家潘慈康十年前的一段采访回忆录。

最怕下雨  医生得趟水给患者看病诊疗

1948年,南京处于兵荒马乱之中,时年22岁的潘慈康是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大五的学生。潘慈康回到老家成都,到创立于1941年的四川省立医院实习(我院前身,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抗战内迁成都时创办的附设医院),地址在成都市青龙街。

潘老回忆,那时医院是一栋三层楼房,门诊部、急诊室和住院部都在这栋楼里,只有几十张病床。那时上班最怕的是下雨,一下雨,医院的顶楼便“滴-滴-答-答”雨声此起彼伏,一楼便会“涨水”。遇到下大雨,还要用盆子、水桶接雨水,医护人员不得不搭起高高的板凳,趟水为病人看病。

1949年6月,潘慈康毕业后留在了省立医院外科工作。成都解放后,四川分为了4个行署,成都为川西行署,省立医院也因此更名为“川西医院”。195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川西医院正式命名为“四川省人民医院”。  

1950年位于成都市青龙街的川西医院)

1954年,医院迁址到成都市西郊的青羊宫附近。当时,这里有几户农民和几块田地,医院在此筹建的4层楼房,算是当时最好的建筑了。

几十年后,随着成都人口的不断增加,医院低矮的、“顶风冒雨”的住院楼已经不能满足病人就医的需要了,医院慢慢开始向高层建筑拓展,那一大片农田也渐渐被高楼所覆盖。


人手太紧  医生必须是全能

那时的医院分科没有现在这么细,仅有大内科和大外科之分,头疼脑热一律由内科处理、外伤统归外科处理。

潘老回忆,当时医院大外科算包括院长和外科主任总共仅有10个医生。来医院看病的病人,不论是脑外伤、还是要做阑尾炎手术,哪个医生接收、就哪个负责管到底。当时没有麻醉科,也没有专门的麻醉医生。“张医生要为病人手术,王医生就为病人麻醉;王医生有手术,张医生就来麻醉。医生都是全能,而且必须全能。”

(1950年的川西医院共有10个外科医生)

从大内科、大外科,到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专业,医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以麻醉组的成立为一个重要转折点。

成都人口已经增长到一定数量,医院接诊量越来越大,需要手术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当时没有专业的麻醉师,很多大型手术医生都不敢做。“麻醉做不好,直接影响手术实施”,1957年,医院派外科陈树德医生去北京进修,专攻麻醉学,回来以后带领程希熊医生等4人成立了麻醉组,外科医生这才开始尝试着做一些大型手术。

当时的手术器械仅有一些刀、剪之类的常规器械,没有无影灯,术中需要照明时,只有像台灯模样的灯具。这个“台灯”是支在地上的,为了尽可能地看清楚术野,就只能换上大瓦数的灯泡。而那时成都的供电能力有限,有时台上正在手术,电灯就熄了,医生们只好赶紧拿出手电筒或者点上蜡烛继续手术。


中大医学院学医严格淘汰  恩师刘荣耀主任引他入门

当时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培养学生的标准是与国际接轨的,实行严格的学期淘汰制。一个年级各专业同期考入的大概50多人,读到最后往往只一半左右能够坚持下来或者达到毕业标准。潘老上一年级时,班上有个同学做化学实验打破了两个烧杯,被实验老师认为反复失手、不适合学医而劝其转专业或退学。正是在如此严苛的医学教育体系下,中大医学院培养出来了一批勤奋、严谨、学识渊博的医学生。

说起对自己行医影响最大的人,潘老首推带他入泌尿外科亚专业的我院泌尿外科创始人、国家二级泌尿外科专家刘荣耀老师:非常钦佩刘荣耀老师学识渊博、技术精湛、勤奋敬业、英文水平极高。我们医院泌尿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与他的辛勤耕耘、精心培养下一代医生分不开。

刘荣耀1930年初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留校搞外科,1948年从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总医院攻读泌尿外科研究生学成回国,来到四川省立医院当外科主任,解放后继续担任外科主任、医院顾问,曾任中华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泌尿专委会主任委员等。他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如《Sulfani1nide in the treat1ment of Gonorthea in male》、《Uremia fromsulfapyridine》、《肾之创伤》、《尿道损伤及狭窄之处理》、《肾下垂》、《589例输精管结扎的临床分析》、参编的“泌尿外科病的疼痛”及“阴茎骨化”等章节收录到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年出版),在上个世纪的泌尿学界影响力很大。在他的带领下,我院泌尿外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开展了一些领先当时国内水平的新技术和新手术。如:肾部份切除、肾上腺外科、离体肾手术、陈旧性尿道狭窄手术、回肠或乙状结肠代膀胱成形术、前列腺摘除术及后尿道电切术等,在全国泌尿学界被广泛推广学习。


唯一的救护车和“金贵”的膀胱镜

当时我们医院作为四川省的综合医院,医生经常要出诊抢救和接病人回医院治疗,乘坐的是医院唯一的一辆救护车。说到救护车,潘老表示已经不能描述出车的外观,“没见过比它更烂的车了,能动,能载病人,但随时可能会坏在路上。”不过,就是这辆救护车,载着医院的医护人员抢救了无数病人。

 对泌尿科医生来说,膀胱镜是非常有用的检查设备。医院的第一台膀胱镜是1948年大外科主任刘荣耀从美国留学带回来的。因为是全医院最“金贵”的一台仪器,平时刘主任都把它锁在柜子里,不准人去随便碰。病人需要用这台仪器检查时,由刘主任亲自取出来、亲自为病人检查、再亲自将仪器清洗干净,然后放进柜子里封存起来。直到后来他确信教会了助手,才逐渐放手。如此妥善使用和保管,这台镜子工作了20余年。直到1970年代,我国生产出了国内首批膀胱镜,四川省分到了一台。潘老和另外两个同事一道去上海小心翼翼地将这台“国产宝贝儿”“请”回了四川。

如今,医院的辅助检查设备早已“鸟枪换炮”:从单一的X光片到CT、核磁共振、双源CT,到人工智能诊疗系统、机器人手术系统等各学科种类繁多的高端检查设备,医院的诊疗设备和诊疗技术已经和正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和接轨。提起那些过往的艰苦与荣光,潘老感慨不已:现在医院的条件好了很多很多,医护人员们更可以放开拳脚,大干一番事业了。

(宣传部  卿俊、张蒙整理)